SaaS产品经理之殇:人、机制、模式

内容转载自:产品方法论集散地

上周突然通知,年底要述职,这是近两年来的第一次。

去年没述职,前年也是,没有绩效,没有年终奖,述职好像也没了必要性。

今年述职,并非绩效和年终奖回归,而是领导想看看你有什么样的思考,是否领悟其战略真谛。

这件事触动了我的一些思考——关于人、机制、模式的思考。

于我而言,2023年是动荡的一年,而2024年是无力的一年,这是一种模糊的感受。

感受是变化的产物。

它们在变:

  • 人员规模:企业人员规模缩减超过60%,几乎成了“光杆司令”,负责的内容变多的同时,可调配资源却在减少;
  • 产品方向:为求突破,人员减少的同时,所需探索的方向却在增加——客诉治理、插件市场、AI场景落地、数据驱动等;
  • 客户情况:客户同比减少5%,需求却依然以每周10-15条的速度在持续增长;
  • 组织活力:绩效取消,奖金归零,工作量有增无减,员工无限趋向躺平状态,企业内部效率降低;
  • 新签客户:销售成本和周期增加,销售“无成本”承诺需求现象频繁,导致产研成本增加;
  • 续签客户:客户服务成本高,经常因需求无法100%满足而反复沟通,甚至放弃续签。

一、你的困境也许是机制和模式之殇

产品经理是“有名无权”的经理,依赖机制保障执行力和研发效率。如无,则只能依靠自我的“领导力和影响力”,通过“点燃”自己的方式去驱动和“点燃”合作伙伴。

怎么理解?

举个例子。

作为一名SaaS产品经理,你可能面临的困境是:天天忙碌,经常拒绝,偶被吐槽,被迫妥协,疲于应付,年终无果,身心俱疲。

比如客户在说:

  • “这个功能非常基础,免费版的钉钉都有,你们为什么没有?”
  • “这个需求都提了1年多,其他客户肯定也有,催了好几次,怎么还没进度?”
  • “你们天天都在做什么,提的需求一个没做。”

销售在说:

  • “这是客户的需求,如果我们不满足的话,客户就丢了。”
  • “麻烦评估下这个需求,二开需要多少人日?”

客服在说:

  • “麻烦确认下这个逻辑,客户觉得不合理,亲测复现,你看是否能修改下?”
  • “咱们公式计算太复杂,每次客户问一个结果,都需要花10多分钟解答,能不能系统里做计算过程的解析?”

实施在说:“上面的文件系统无法满足的需求清单,标记红色的是高等级,麻烦评估下工作量跟排期,要不客户不签字验收。”

客成在说:“这个需求有排期规划吗?客户3月份马上到期,下周去跟客户聊续费,估计会问到需求排期。”

研发在说:“现在就这么几个人,累死累活也就这样,每天还要解决线上问题,排期真没办法更快了。”

老板在说:“我们这个季度已经收支平衡,稍微有点盈利,说明我们虽在“冰河期”,依然是有生命力的。当然,可以给大家争取的福利,我会尽力争取,今年也恢复了些,后续还会更好,每个人为自己负责,别混日子了….”

而你却只能反复说:

  • “麻烦有需求,先提到需求池,我们评估后会考虑排期。”
  • “我们是标准化SaaS产品,你这个需求比较个性,暂时可能没办法排期。”
  • “H1的产品规划,可见我的钉钉签名,里面有详细说明。”
  • “你可以尝试跟客户从商务层面沟通,如果最终实在接受不了,客户一定要求进行需求迭代,那我们再承诺时间,核心是尽可能保证客户不流失。”
  • “如果客户新签/续签,我们可以承诺在Q2上线。”
  • “麻烦今天看下排期,咱们这个需求承诺了客户要Q2上线。”

结果是:

  • 销售逐渐失去了对自家产品的信心,签约时过于承诺,甚至被迫承诺需求;
  • 新签客户需求满足度低,被迫寻求折中方案,实施周期被迫拉长,效率降低;
  • 承诺需求增加,打破研发节奏,人员斗志衰退,研发周期逐渐加长,客户需求周期变长;
  • 客户反复催促客服/客成,甚至吐槽产品体验与实现周期,满意度逐渐降低;

它们自顾地形成了一个“完美”的闭环,只是方向与预期正相反。

这就是缺乏机制保障和模式创新,过度依赖产品经理自我驱动和员工的自主能动性所带来的后果。

二、销售为什么会承诺客户需求?

销售的绩效考核是签约金额。

签约是目的,承诺客户需求是达成目的的手段。至于承诺需求所需付出的研发成本,属于公共资源,企业自行承担。TA心里会想“这是产研的份内工作,不合理运用,浪费了资源”,属于典型的“公地悲剧”。

经济学中对“公地悲剧”的有效解决方案是:明确产权、政府监管、征收税费、市场机制等,而它们的共性就是:不依赖人解决问题,而是靠机制

同理,有效解决销售过度承诺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,关键在于机制的建立,而不指望销售的自觉或产品的努力。

比如企业允许销售承诺需求,但实现所需的研发成本,采取共担模式(企业承担60%,销售承担40%)。

举个例子。

销售承诺了客户需求A和B,A属于已有规划需求,则可免费迭代,需求B属于无规划需求,经过评估需要花费20人日,按每人日1500元,共需花费成本30000元,则销售签约成功后,对应从提成中扣除12000元。

如果销售不愿意承担此部分成本,则自行与客户商讨对应解决方案(或是在商务层面赠送时长,说服客户接受代替方案,或让客户一起承担研发费用等)。

三、研发同学为什么失去了工作动力?

马云说:三流组织,靠共同规则;二流组织,靠共同利益;一流组织,靠共同信仰;顶级组织,靠至情至圣。

研发同学失去动力的原因在于:工作仅靠共同规则(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)维持,没有了共同利益(即年终奖/绩效奖金等),更没有了共同信仰(即产品创造价值)。

为了更好的激发员工热情,领导们也并非毫无作为。

比如通过期权授予的方式,奖励资深或有贡献的员工。但期权就像那印度飞饼一样,飘在空中,无法有效落地(即上市);

比如恢复原有的某些福利待遇。在“1024”程序员节,每人自选一个保温杯,或烧水壶,或米家空气净化器;每年度的免费体检等等。但它们就像夏天的毛毛雨,不仅仅“小”,且一年也没几次;

比如积极探索新方向(如插件/AI/白牌等),让员工产生新鲜感和新希望。但却“弄巧成拙”,反而增加了员工的“额外”工作量。

怎么办?

不依赖人,而是靠机制。即恢复绩效考核,挂钩绩效奖金跟年终奖。

如果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的话,问题就变成了没钱。

还能怎么办?

还是靠机制。构建一套新机制,让销售新签、客成续签金额与产研同学挂钩,形成项目奖金池。

比如可按不同的企业规模和金额,设置一套新签和续签的提成机制,把它们当作绩效奖金。比如续签A类客户,提成1%;B类客户,提成0.8%;C类客户,提成0.6%;D类客户,提成0.5%。

四、如何用70人规模“撬动”700人?

机制是效率的答案,而模式才是利润的解药

SaaS产品的本质是续费,续费的关键是客户忠诚度,其次是客户满意度。

客户忠诚度由是否有代替品和代替成本决定。比如中国移动和微信的客户忠诚度,堪比水和电,让别的产品望尘莫及;

客户满意度由服品质、需求满足度和投入产出比决定。比如某客户采购SaaS产品后,需求满足度高(90%以上),营收和市场占有率增速明显,则满意度一定提升,续签概率更大。

现实情况却是:每个细分赛道的SaaS产品,至少都有3家以上代替品,客户忠诚度有限。所以客户满意度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。

其中服务品质是由客诉问题的响应速度与满意度决定,它可以靠机制解决;

需求满足度由产品现状和迭代速度决定,它们却不能只靠机制解决(比如上述销售的成本机制或产研的提成机制),而是必须结合模式,形成“人+机制+模式”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。

举个例子。

比如你所负责的SaaS产品面临需求积压问题,5000+需求,每周新增10-15条,处理速度从巅峰期1000条/年到衰退期300条/年,导致需求积压严重,影响客户满意度,而需求流转周期的关键要素是产研人员规模。

如果有良好机制的保障,能使5人团队效率翻倍,但无法达10倍或20倍效果,必须改变模式,才可实现更大规模的效率提升

比如从新签模式上,精选匹配度高的行业或企业进行销售(如成长期的专精特新企业),避免定制需求高且付费意愿低的客户(如连锁餐饮或政府单位),以优化需求质量。

更关键的是:从产研模式上,可以利用闲置研发资源,构建新平台/市场,让更多产研人员参与。例如,钉钉应用中心作为插件市场,第三方开发者独立研发运营应用,与平台分成销售收入。

你可能会问:“我们是一家小公司,可能无法像钉钉那样运营插件平台,怎么办?”

专注细分市场,利用现有资源,构建最小化插件平台。

比如与有研发资源的客户或渠道商合作,共同开发插件。你们提供平台与接口支持,他们投入研发资源,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,将产品上架至你们的插件市场,销售给其他客户。

比如联系已离职(含被动离职)的研发人员,通过项目分成制,把他们变成“闲置资源”,参与插件开发,实现双赢。

你可能还问:“我们现有的产品,做了很多年,如果要支持插件化改造,可能成本比较高,怎么办?”

实践经验表明,插件化改造成本常低于预期,不必过分担忧未知。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明确的战略决心和强大的执行力。

比如投入2-3人团队,约3个月,即可搭建最小闭环的插件市场,并建立2-3个独立研发小团队的稳定合作。

五、写在最后

作为一名产品经理,你是问题的发现者,也是解决方案的提出者和执行者。

如果问题让你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(或挫败感),它可能并不是你的错(无需自责),而是机制问题,甚至是模式问题

正如“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”一样。当你感到无力时,可以“退一步”重新去审视自己与问题(或困境)的关系,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。

比如从人到机制、机制到模式的转换,对应不同维度的解决方案,也反映你以及你所在组织的能力。

初阶人才解决“人”的问题;中阶人才解决机制的问题;高阶人才,解决模式的问题;顶级人才,解决跨越周期的问题。

好了,原本没想写这么多,没收住(尴尬),啰啰嗦嗦又聊了这么多,大概意思我想应该表达清楚了,你受累了,哈哈哈。

咱们下次见~

本文地址:http://mip.sunnao.cn/archives/1219

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,由运营助手整理汇总,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,行业技能,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、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,烦请提供版权疑问、侵权链接、联系方式等信息发邮件至candieraddenipc92@gmail.com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